2025-07-24
41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首创了地球大数据理论与方法,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地球大数据理论框架、技术结构和科学方法,奠定了数字化链接地球物理空间、社会和人类活动空间的理论基础。在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召开之际,郭院士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特约记者杜佳的采访。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 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郭华东 郭华东:“我们居住的地球46亿岁了。46亿年来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等灾害不断发生,这对地球本身来讲是一种自然演化过程,但是人类来到地球上,温度高一点就受不了,海平面升高就极大地影响生活。事实上就是人还没有适应地球环境,那么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人类和地球和谐相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与地球完全和谐相处之日就是可持发展目标实现之时。 人类来到地球,在建设地球,也在破坏地球。建设也好、破坏也好,都留下了痕迹。科学家的使命就是用数据记录这些痕迹,再做分析,建议下一步如何管理地球。管理好了,那么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实现了。” 作为空间地球科学家,郭华东率团队创建了可持续发展地球大数据评估方法体系,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 郭华东在专访中指出,大数据对研究地球科学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大数据是认识自然现象的新模式,地球大数据是认识地球的新钥匙。从我们这些年来获取数据,无论是从对地球表面用一些简单的方法获取,还是在天上用卫星对地球进行观测,还是在实验室进行精细的分析,我们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丰富,方法也越来越先进,地球大数据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地球大数据对我们认识地球、监测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目前正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郭华东供图 | 郭华东向第77届会议主席克勒希赠送数据产品 郭华东和他的团队连续进行了多年的观测和分析,连续五年撰写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例如,报告认为中国的粮食生产正在实现营养需求满足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向可持续方向迈进。 郭华东:“全球的耕地总面积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中国的高标准的农田建设面积现在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 在2015年到2022年期间,可以说是快速增加,其中化肥、农药、灌溉水和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从8.8%提高到25.3% 。中国有特色的梯田面积略有增加,梯田使中国农田土壤水利侵蚀总量减少了50%, 特别是在2015年到2020年,中国农田的耕作土壤的有机碳增长了3%。 就全球范围来看,如何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政府如何采取新的政策,全球如何能够更好地合作起来,在联合国这个旗帜之下,用科技创新手段和政策的支持去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我们还需要坚定不移,一步一步地去推进。” © 联合国图片/赵昀 |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今年6月访问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 郭华东团队的可持续大数据平台系统已服务174个国家和地区。他特别强调了科技创新以及全球共享数据和成果的重要性。 郭华东:“全球的数据,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很容易获取的。我们的研究中心有了一定的条件,不断地获取和生产全球的数据,让联合国成员国能够尽早利用这些数据开展他们所需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和专项的研究工作。这些大数据首先是我们面向全球获取的一些卫星数据。首先,研制可持续发展卫星很有意义,让卫星数据变成信息和知识,就更加有意义,也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我们这个中心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几个关键词是离不开的:第一,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第二,大数据,第三,研究中心,又是个国际研究中心。国际研究中心注定了它是一个开放的中心。所谓一个开放的中心,不仅中国人可以在这里做研究,国际上相关科学家都欢迎来,通过访学或者读研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那么如果你没有条件来, 我们有在线系统,通过网络平台, 你也可以在网上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学习算法,开展综合分析。” © 联合国图片/赵昀 |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 郭华东呼吁,《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有赖于各个国家通力合作和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郭华东在专访中强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共同的目标,它的宗旨是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70多亿人,只要有一个人掉队了,就算没有实现目标。
在对中国的评估过程中,一些数据还是令人鼓舞的。比如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至2018年,中国土地退化零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18.6%,不仅实现了目标,而且对全球的贡献最大 。但区域不平衡是个大问题,像中国东西部的差距问题,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因此,国际合作对于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来说,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过分。
他说,可持续发展目标应该是全人类的事业,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事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对于人类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来讲,这是每一个公民基本的责任。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 可持续发展都是我们的共同事业,大家都应该积极参与。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 中心简介 ©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简称:SDG中心)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2030年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SDG中心依托于中国科学院进行建设,瞄准地球系统科学、社会经济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交叉前沿领域,开展大数据驱动的环境公域、城乡发展、粮食安全和能源脱碳等领域SDG监测、评估与预测的系统研究,发展大数据服务2030年议程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研建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数据平台和决策支持系统,为解决中国和全球重大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支撑。 围绕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和全球发展倡议的重大需求,以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为杠杆,构建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数据支撑体系,为全球相关机构、国家和区域提供开放数据、科技支撑、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 建设目标 开拓地球大数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新范式 引领科技创新支撑全球发展倡议和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实现的科学研究 解决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中存在的数据缺失和技术缺乏等问题 为联合国相关机构和成员国提供开放数据共享、科技支撑、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最终成为科技创新支撑全球发展倡议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学研究引领者、大数据研究先进技术传播者、信息共享服务推动者、高端智库和人才培训中心,建设成为引领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研究机构。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 目标报告(2023)》概要一览 今年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41个典型案例,提供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湖库水体透明度、高温热浪等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SDG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提升了SDG指标监测与评估的空间精细度,揭示中国和全球环境变化新动态,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SDG 2零饥饿方面,研究发现全球耕地总面积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全球人均耕地占有量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SDG提出后,降幅较之前略有降低,为每年0.88%;中国在逐步实现营养需求满足目标的基础上,粮食生产向可持续方向迈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占比提升至50%以上,使得建设区化肥、农药、灌溉水和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提高8.8%~24.3%。 在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研究发现2001—2020年,全球农业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总体上升幅度为3.5%。从国家尺度看,世界主要产粮国中,中国和印度的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增幅较高。 在SDG 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方面,研究发现中国清洁能源转型取得显著进展,与2015年相比,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2.8和9.2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了78倍,特高压输送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增加了1.69倍。 在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研究发现2015—2020年,全球主要城市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SDG 11.2.1)提升了3.4%。中国SDG 11各指标取得了明显进展,主要城市棚户区的常住人口下降了30.8%,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显著增加,PM2.5暴露风险下降至44.2%,城市建设用地生态绿化成效显著。 在SDG 13气候行动方面,研究发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0年短暂下降后,在2021年后重回上升轨道。网络媒体大数据成为观察气候变化教育的新窗口,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对公众认知气候变化问题有明显提升作用。 在SDG 14水下生物方面,研究发现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2018—2021年中国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整体处于中低水平;2010—2020年中国海草床面积呈现略有回升的趋势;2015—2021年中国近海筏式养殖面积有序增长,分布呈现远离海岸线的趋势。 在SDG 15陆地生物方面,研究发现中国SDG 15各指标均取得较显著进展。森林覆盖面积呈明显增加态势,人工造林成效显著;提前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监测期(2015—2020年)比基线期(2000—2015年)年均土地净恢复速率同比增加近5%。 在SDGs综合与交叉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各地级以上城市SDGs综合得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城市群的SDGs发展明显优于非城市群区域,未来需要重点发展SDG 4、SDG 11、SDG 12和SDG 15等目标,促进SDGs的整体实现进程。 在研究成果基础上,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调整SDG指标体系,积极促进基于地球大数据的指标分解,打破大数据共享壁垒,推动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地球大数据在SDG评估中的作用。
下一篇:青年是气候行动落地的生力军